道学探索
  • 修行人有两种,你选择做哪一种?

    这个修,有两种修行,一个是舍本逐末的修行,一个是舍末逐本的修行。一、舍本逐末的修行就是在那儿搞名搞利,就怕人不知道自己,在那儿一天到晚攀缘,和人拉拢关系,一切一切都是为自己有一个好名,好求名利,所以就怕人不知道自己。他在那儿是不管福慧有没有,只是像那个抽鸦片烟的人,想先得利益,即刻就过瘾了,所以他就求名求利不顾一切,把修福修慧都忘了。不想我的智慧不如人,有的事情人家都懂了,我还没懂,我还在那儿糊里糊涂的,尽在揣测,用愚痴的思想尽来想东西,来分别;这个都是在那儿不知道培植德行,不知道修福修慧。所以

  • 庄子:明日不可待,昨日不可追!

    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大意:人生在世和世界万物相比,像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感悟:人生在世和世界万物相比不过是短短一瞬间,在还没有好好体会的时候,他就过去了或者嘎然而止。所以该珍惜的要珍惜,该放弃的要放弃,不要太执着、拘泥于一定事物之上,人活天地间要得其所不枉其一生就可以了。二、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意:(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与其这么辛苦依偎,还不如让他们回到江河湖海中自在游弋,彼此忘记对方。感悟:相濡以沫,有时

  • 老子独创的十五大成语,洞见《道德经》智慧精髓!

       《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涵天盖地、尽说人道,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辟,随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为至理格言和人们的座右铭。而更为精华的则是其中那些老子独创的成语,可谓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从中完全可以洞见《道德经》的真谛。  1、自知之明  【成语出处】《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语含义】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多用于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智慧精髓】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有自知之明

  • 道教文化:“丹道”探秘

    丹道之“道”对生命的渴望,对自我的超越,对生死和宇宙本源的追问,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先秦时期,已成为中国主流文化之一的仙文化与道文化便是这种本能的外在诉求。仙文化期盼人类寿命无限延长,具有超能力,通过寻求并服食不死药以期达到目的,如著名传说“嫦娥奔月”。而道文化认为肉体生命终究是有限的,只有宇宙的本源、归宿和动力——“大道”才是不死不生、无始无终的,因此他们追求以各种方法令有限的肉身回归无限的大道,如广成子教导黄帝的“守一处和”之说。经过秦皇汉武的推波助澜,仙文化在古代中国很具影响力,但对不死之药

  • 和谐世界 以道相通

    一、道之义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十五章中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讲的“道”,是宇宙根源、整体及运动法则,是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始祖。虽无形无名,其运化万物的功能、威力却是无限的,也是任何有形事物无法比拟的。天皇贵胄,得道多助;仕宦黎庶,失道寡助;山川动植,有道则生;胎卵湿化,离道即亡。无论遐迩高卑、贤愚贵贱,无一不

共有1页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宫观电话:0591-83312599、83321010    技术支持:13799997520

宫观邮箱:1293311@qq.com

宫观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于山九仙观(于山风景区内)

Copyright 2020-2021 , 于山九仙观 ,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直呼

    • 0591-83312599
    • 0591-83313673
    • 网管客服 :
  • 扫码添加客服

技术支持: 福州城市云建站 13799997520 | 管理登录
seo seo